<menu id="p0e0e"><rp id="p0e0e"></rp></menu>

    news

    新聞資訊

    我愛上?!そㄖ砷喿x丨《后疫情時代如何讓歷史建筑的生命力延續下去》

    2022-08-22 320
           在由上海市科學技術協會指導,上海市建筑學會主辦的“我愛上海,建筑可閱讀——歷史·人文·美學·技術”系列線上直播活動第四期上,集團公司總經理馮蕾發表了題為《后疫情時代如何讓歷史建筑的生命力延續下去》的演講,從三個方面簡明扼要的指出,歷史街區不應只是網紅打卡地,而應重新具備煙火氣息,繼續讓居民擁有柴米油鹽醬醋茶的安居生活。她提出,在后疫情時代,如何讓百年歷史建筑既符合居民的生活需求,又能延續建筑生命力,正是現階段繼續思考的問題。
    歷史街區的煙火氣息
           馮蕾以疫情期間的保供故事開場,引出了對歷史街區的一系列思考。她提到,地處上海核心地段的“巨富長”,可謂是初代網紅街區。600多米的富民路上有65家沿街商鋪,然而僅有兩家超市、兩家茶葉店、一家文印店……林林總總加在一起,與生活息息相關的小店只有8家,占比僅12%。同樣,800米長的安福路也僅有一家便利店。這些街邊小店對老齡化程度較高的上海,尤其是中心城區而言,顯得尤為重要。
    如何能讓歷史街區不再簡單成為僅供打卡的布景,而是擁有足夠的人間煙火氣,延續百姓的世俗生活,成為城市里一處溫暖的居住場所?
    馮蕾分享了三個有關建筑、宜居的更新案例:

    640 (9).jpg

    第一處是烏魯木齊南路64號的天平鄰里匯,這處文物建筑在遵循建筑本體真實性完整性的基礎上,較好還原了歷史原貌,將簡潔克制的設計、修繕與歷史建筑有機融合,并植入的休憩用餐,文娛活動,展覽講座等功能,為社區增加了一處溫暖的公共活動場所。天平鄰里匯也因此成為衡復風貌區中溫馨愜意的社區服務和治理平臺。

    640 (8).png

    第二處是頗有名氣的小型的微更新的項目——伊麗包子鋪,這是2020年4月完成的整體改造項目,成為了街邊小店的風貌更新改造的成功典型,業態不變但使它跟街區融合度更高。

    640 (10).jpg

    第三處是烏中市集,前身為烏魯木齊中路一帶的馬路菜場,通過跟Prada的合作,讓這處生活化的場所與時尚產業相結合。改造后,這里擁有了統一的管理和衛生保障,也讓人們更能感受到這座城市的溫度和人情味。

    馮蕾提到,疫情期間對要讓原住民喜歡的一個城市更新,歷史街區的一個思考,希望我們的歷史建筑不僅僅是一一座精巧的街頭博物館,而是若干年以后梧桐樹下留有的那抹煙火氣息。


    里弄建筑的區隔感
    里弄、石庫門是海派建筑的標識性建筑,上海里弄式建筑的保護、修繕、更新、利用是目前全市、建筑界與社會普遍關注的問題。
    上世紀二三十年代,里弄石庫門建筑的營造商由于租地建房的建造成本等因素,為容納更多人口而提高了建筑的密度,里弄建筑密度達到45%左右、石庫門建筑密度高達60%,老上海出名的滑稽戲《72家房客》講的就是里弄石庫門建筑里的故事。
    然而高密度之下,居所面積狹小,廚衛空間多戶公用,容易成為新冠病毒流行的溫床。改善群眾居住條件的要求,完善衛生設施迫在眉睫。

    承興里改造工程是上海建筑裝飾(集團)設計有限公司的一個改造項目。承興里中的舊式里弄,是里弄住宅中早期形態,承興里中的新式里弄,保留了老式石庫門房屋的形式,結構上大多用磚墻承重替代傳統的立貼木構架承重,并逐漸采用西方的裝修設備和新式建筑材料。

    640 (11).jpg

    為貫徹“留、改、拆并舉,以保留保護為主”, 承興里項目遵循保護保留里弄房屋肌理特征和石庫門建筑外觀和特色部位風貌的綜合改造原則,采用內部空間局部拆除復建的改造方式,對里弄房屋原有結構體系、樓梯通道等公共部位重新進行布局優化:

    • 底層六戶居民原有房間格局不變;
    • 二層六戶居民原有房間格局不變,北側亭子間部位改造為樓梯間;
    • 每戶居民分攤的廚衛空間基本一樣:3.4㎡;
    • 樓梯及走道的寬度變得寬敞,且對外有直接采光、通風。

    通過改造,解決廚衛公區的問題,解決了疫情期間居民“抬頭不見低頭見”的困境,在合理范圍內提供更具區隔感的舒適私密空間,讓生活設施隨著居民需求而提升。

    640 (9).png

    她提出,舊城改造可謂當地人的心之所向,情之所系。事實上,作為一項重大民生工程, 舊城改造直接關系居民生活的安全感、幸福感和獲得感。它是對城市空間規劃以及建筑和社會福利設施不斷完善的過程。

    可喜的是,5月15日,政府有關部門也發布了《關于“十四五”期間進一步加快舊住房更新改造市級項目及補助資金管理的通知》,讓舊城改造更為落地。


    科學保護建筑 合理尊重歷史

    在這個部分中,馮蕾向大家介紹了徐家匯觀象臺的修繕情況,徐家匯觀象臺代表了當時遠東最高學術的水平,并詳細闡述了在外立面修繕過程中所遇到的挑戰,設計師遵循“原材料、原工藝”原則,最終采用維持平縫修復,保留經歷幾次大修后部分墻面的真實狀況。

    640 (13).jpg

    在進入觀象臺博物館入口之前,有意設立一面“歷史痕跡展示”墻,讓磚墻直接敘述這座建筑歷史的“工藝譜系”。

    640 (11).png

    她介紹道,外墻是一座建筑的歷史,也鐫刻著一個年代的痕跡,從這面墻上可以清晰地看到,其擁有5層歷史疊加痕跡,而其最初的面貌為磚粉結構墻面,這堵被反復提及的墻面,最常見的問題是泛堿,這也是磚粉墻的通病。

    演講的最后,馮蕾展示了上海歷史建筑外墻的幾大類別,并對材料的兼容性作了講解。她提出,在后疫情時代,消殺已成為常規操作,而消毒液等消殺用品對歷史建筑外立面的各種材質產生的影響,需要從業人員進一步的觀察與研究,并形成針對性的預案,讓百年建筑在后疫情時代,也能獲得更多預防性的保護。